面对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时代之问,一个核心议题是:如何让亿万小农户迸发出蓬勃的内生动力?以中和农信为代表的综合助农服务机构,正以其独特的市场定位与创新模式,通过编织一张融合金融、科技与人文的服务网络,为破解这一难题提供富有启示的实践路径。
织密“最后一百米”的服务之网,让普惠触手可及
面对小农户分布零散、需求多样的现实,服务的可达性是第一道门槛。中和农信的成功,首先在于其构建了一张直达乡村末梢的线下服务网络。这张网络的独特之处在于其“本土化”与“陪伴感”。中和农信组建了一支超过5800名、来自当地农村的“一站式农服站长”队伍。他们不仅是技术的传播者,更是信任的纽带,能够将专业的农业技术方案转化为农户听得懂、信得过、用得上的操作指南。这种“近邻式”服务解决了技术落地“最后一百米”的难题,有效降低了小农户因认知水平等因素对新技术应用的障碍。正是这种深入毛细血管的服务体系,支撑起其业务覆盖全国23省550多个县域,触达超过10万个乡村的庞大体系,使得普惠服务不再是空中楼阁。
驱动“技术+数据”的创新之轮,让农业高效省心
在织就线下网络的同时,中和农信深刻意识到科技是提升服务效率与质量的核心驱动力。中和农信并非简单地将技术引入农村,而是致力于打造一个“数字支撑的农服科技平台”,让技术真正服务于人。
在金融领域,其核心竞争力体现在以大数据智能风控和AI助手为核心的数字化解决方案。以七大系统平台实现了从营销到贷后管理的全流程覆盖,不仅通过系统审批发放了超1800亿元贷款,更通过AI辅助实现了精细化运营,确保了普惠信贷业务的可持续与安全。在农业生产领域,科技的赋能更为具象:农技专家可通过“线上问诊”进行“云端作业”。近年来,中和农信也尝试了更多前沿探索:自动驾驶技术应用于收割,无人机用于播撒农药和病虫害识别,甚至卫星遥感、气象预警和AI大模型也开始在信息系统中扮演角色。这些技术的集成应用,是在“最末端的农民和最前沿的技术创新之间搭建了桥梁”,其根本目的在于“让农业高效绿色,让农户省心增收”。
构建“金融+场景”的共生之环,让价值可持续
中和农信的独特优势,还在于其成功打破了传统服务板块之间的壁垒,构建了一个业务协同、价值共生的综合性助农生态。其业务已从单一的信贷服务,拓展至农业生产、生活服务和清洁能源等多个领域。
这个生态的魅力在于其内在的良性循环。当平台为养殖户提供数字化管理服务,预测饲料需求和出栏时间时,系统便能敏锐地捕捉到金融需求的节点,从而提示客户经理为农户提供精准、及时的信贷支持。这意味着,金融服务不再是孤立的产品,而是深度嵌入到农户的生产与生活场景之中。这种“场景化”融合,一方面使金融活水能够更精准地滴灌到需要的环节,另一方面,扎实的农服也增强了农户的还款能力,降低了金融风险,形成了“金融支持生产,生产反哺金融”的共生格局。这种模式不仅提升了客户粘性——平台累计交易客户数近480万,更创造了92%高满意度的客户体验,最终推动业务快速发展。
中和农信通过线下网络的深度织密、科技创新的有效驱动以及业务生态的有机融合,多维布局,系统性地提升了服务小农户的能力与效率。其探索表明,三农服务的现代化,不仅是技术与产品的升级,更是服务理念、组织模式与产业生态的深刻变革。未来,随着这种模式的持续深化与推广,必将为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更为强劲而持久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