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间地头,机关干部挽起裤脚察民情;果园大棚,技术专家俯身传授种植经;村口广场,志愿服务队把政策课堂搬到村民家门口……如今,在成都市龙泉驿区,一场以“机关下基层”为抓手的实践活动正深入推进,将优势资源聚到一线、把骨干力量扎在基层,在党建引领下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驻村帮扶:从“驻下来”到“帮到位”
“多亏了帮扶队的团购群,我家3亩沃柑不出一个星期就卖光了,算下来比往年多赚近2万元!”洪安镇永丰村种植户周永明看着到账的收入,脸上掩不住笑意。
他点赞的帮扶队,正是成都市龙泉驿区农业农村局选派驻村、“把办公室搬进村里”的干部们——如今在龙泉驿区的各个乡村,他们早已成为村民口中亲切的“自家人”。

帮扶队指导苗木分发现场。龙泉驿区农业农村局供图
为了让政策精准落地、不打折扣,永丰村驻村帮扶队不断探索更接地气的宣传方式:他们依托“三会一课”讲解政策要点,借助“坝坝会”解答民生疑惑,用朴实的“大白话”把农机补贴、粮食生产补贴、医保新政等惠农政策送到村民耳边,让政策春风真正吹进田间地头。
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上,帮扶队始终坚持“事事有回应”。通过常态化入户走访,他们精准梳理出沟渠淤塞、灌溉用水紧张等民生痛点,并积极协调推动落实:成功争取区级资金36万元,修复垮塌沟渠510米、新建提灌站1座,有效缓解了长期困扰村民的农业用水难题;针对农产品销售难,他们巧妙搭建“线上宣传+线下帮销”双渠道,累计帮助村民销售草莓、鲜食玉米等农产品3300余斤,切实将农户的“丰收果”变成“致富果”。此外,帮扶队还创新试点推广土地认养等特色项目,不仅盘活了闲置资源,也为村集体增收开辟了新路径,探索出城乡互动的新模式。
永丰村的成效只是一个缩影。自2021年起,成都龙泉驿区农业农村局持续选派精干力量下沉乡村,在产业提升、设施改善、乡村治理等领域精准滴灌,累计推动17个项目落地见效,为乡村振兴注入扎实的“组织动能”。
服务下乡:骨干专家“组团”解难题
“这个病虫害防治方法太实用了,今年的葡萄肯定能丰收!”在柏合街道葡萄种植基地,种植户们围着农业专家不停提问。这是龙泉驿区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志愿服务队开展技术指导的一幕——这支由53人组成的专业队伍,正以“组团服务”为乡村发展注入动能。
这支队伍有多重“身份”:作为“农法宣讲队”,他们借重阳敬老、“文明集市”等活动,用案例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让法律条文“活”起来;作为“技术指导队”,他们紧盯农时需求,开展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培训、良种繁育教学等活动9场,把先进技术送到田间地头;作为“暖心关爱队”,他们聚焦乡村“一老一小”、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开展“春暖蓉城”关爱活动2场,为农村留守儿童辅导功课、为农村独居老人上门体检;作为“文明倡导队”,他们结合端午、中秋等民俗节庆,举办“非遗雅集·文明共焕”等活动7场,让文明乡风浸润乡野。

“组团服务”为乡村发展注入动能。龙泉驿区农业农村局供图
截至目前,志愿服务队已累计开展活动27场,覆盖全区10个街镇,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力军”。
攻坚行动:啃下乡村振兴“硬骨头”
“目前已成功挽回经济损失60余万元,后续我们还会定期开展‘回头看’。”在龙泉驿区乡村振兴资金监管专项会议上,工作人员汇报着最新进展。为啃下乡村振兴“硬骨头”,该区农业农村局聚焦重点领域开展集中攻坚,以“严监管、优服务、送红利”为乡村发展保驾护航。
在“监管”上,开展“三个专项整治”守护群众利益:紧盯乡村振兴资金使用、农村集体“三资”管理、高标准农田建设三大领域,组织专项检查20余次,梳理问题300多个,修订完善《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制度》等20余项机制,追缴违规资金72.15万元,从源头防范风险。
在“服务”上,以“进解优促”行动优化营商环境:干部主动走进128家农业企业、种植基地,面对面倾听需求——为家庭农场解决灌溉设施配套问题,帮农业合作社对接市场拓宽销路,为小微企业协调贷款支持……累计解决设施、资金、技术等方面问题39个,激活经营主体活力。

政策宣传普及到位。龙泉驿区农业农村局供图
在政策上,推动“政策直达”释放惠民红利:区农业农村局把文件“翻译”成清单,形成《强农惠农政策汇编》9大类40条:种粮补多少、农机怎么补、产业贷款贴息贴好多,一目了然。“线上+线下”同步吆喝:门户网挂电子书、公众号推图解、干部进企入户、赶集摆摊位,发放政策宣传册600多本。政策不仅“看得见”,还要“摸得着”。2025年“农六条”奖补已开展,21家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审核,580万元将直达账户,为春耕备耕添“真金白银”,为乡村产业发展注入“强心剂”。
从机关办公室到田间地头,变的是工作场景,不变的是为民初心。如今在成都龙泉驿乡村,新修的沟渠清水流淌,果园里果实挂满枝头,村民脸上的笑容愈发灿烂——这背后,是“机关下基层”机制释放的磅礴力量。下一步,龙泉驿区农业农村局将持续以党建为引领,推动更多资源向基层倾斜,让乡村振兴的“红色引擎”更加强劲,书写城乡融合发展的新篇章。(田宜鑫、费建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