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的黔东南大地,暴雨如注,江河咆哮。被誉为"村超之乡"的贵州榕江县遭遇了一场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8天之内三次洪峰过境,这座刚刚通过"村超"足球赛事走向全国的小城面临着严峻考验。在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中国华夏联盟迅速行动,汇聚各方力量驰援榕江,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人间大爱。

洪灾突袭:"村超"之乡身陷囹圄
6月22日至24日,榕江县遭遇持续强降雨,全县平均累计降雨量超200毫米,局部地区高达300毫米。平永河、寨蒿河、都柳江三条河流同时暴涨,6月24日14时15分,都柳江石灰厂站洪峰水位达256.71米,洪峰流量1.14万立方米每秒,超保证水位5.21米,这是自1954年有记录以来的最高水位。按杭州西湖库容量计算,相当于46个西湖的水量在短时间内倾泻而至。
洪水无情地吞噬着这座山城。位于县城老城区的古州老街,因临江而建成为受灾最严重的区域,洪水淹没至三层楼高,百年历史的特色美食店铺和民族手工艺品店毁于一旦。而让榕江人尤为心痛的是,自2023年爆红全国的"村超"足球场——北新区体育馆遭受毁灭性打击,塑胶跑道被泡得七零八落,人工草坪全部腐烂,见证了无数欢乐瞬间的球场变得满目疮痍。
短短几日内,这场特大洪灾造成县域内6人遇难,10.3万人受灾,紧急转移安置群众11992户41574人。县城街道成河,交通瘫痪,电力通讯中断,榕江这座刚刚脱贫不久、正通过"村超"走向振兴的小城,仿佛一夜之间回到了原点。

联盟集结:爱心力量火速驰援
榕江的灾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也牵动着中国华夏联盟每一位成员的心。作为以华夏同学会为核心组建的综合性组织,联盟迅速启动应急响应机制,公益发展委员会第一时间牵头成立"驰援榕江专项行动小组",一场跨越千里的爱心救援行动迅速展开。
依托联盟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紧急救援物资筹集工作连夜启动。联盟内的零售企业紧急调配饮用水、方便面、压缩饼干等生活物资;家纺企业捐赠了数万床棉被和床单;医疗器械企业提供了急救包、消毒用品等防疫物资。短短24小时内,价值500万元的首批救援物资筹备完毕,通过联盟成员企业的物流网络,以最快速度发往榕江。

与此同时,华夏联盟公益基金会紧急拨款1000万元设立"榕江抗洪救灾专项基金",用于受灾群众紧急救助和灾后重建。联盟还发挥科技企业优势,协调无人机企业提供10架物资投送无人机和操作团队,专门用于向杨家湾村等"孤岛"地区运送急需物资。
6月26日清晨,首批满载救援物资的车队抵达榕江灾区。紧随其后的是由联盟成员企业组成的专业救援队伍,包括20名具有丰富经验的抢险人员和多台大型清淤设备。他们与当地救援力量汇合,立即投入到紧张的救援行动中。

重建家园:希望之光重新点亮
随着洪水逐渐退去,救灾工作重心转向灾后重建。华夏联盟制定了"短期救助+长期帮扶"的支援计划,不仅关注眼前的应急需求,更着眼于榕江的长远发展。
7月1日晚,经过联盟施工团队和当地干群的共同努力,被洪水摧毁的"村超"球场重新点亮了灯光。当球场的灯光再次亮起的那一刻,围观的群众欢呼雀跃,这不仅是球场的亮灯,更是希望的点燃,是榕江人重建家园的信心重拾。
在古州老街,联盟组织了非遗保护专家和建筑设计师对受损的传统建筑进行评估,制定修复方案。同时启动"古州老街复兴计划",通过公益基金支持受灾商户重新开业,邀请联盟内的餐饮企业为当地美食店主提供培训,帮助他们提升经营水平。
针对农村地区的重建需求,联盟发起了"千村千屋"修缮行动,组织建筑企业志愿者对农村受损房屋进行安全评估和修缮。教育委员会则启动了"校园重建计划",为受损学校提供教学设备和图书捐赠,确保秋季学期正常开学。
爱心永续:公益精神照亮未来
截至7月中旬,华夏联盟已累计向榕江灾区捐赠款物达1000万元,组织120名专业志愿者参与救灾工作,帮助500多户受灾群众重返家园。但联盟的支援并未就此止步,而是将短期救援与长期发展相结合,制定了为期三年的"榕江振兴陪伴计划"。
在这场抗洪救灾战役中,华夏联盟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凝聚力量,共筑希望"的公益理念。从紧急救援到灾后重建,从物资支援到智力帮扶,联盟充分发挥了跨行业、多领域的资源整合优势,展现了中国企业家群体的社会责任感。
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相信华夏联盟将继续秉持这一理念,在创造商业价值的同时,为社会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与社会各界携手共进,共创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