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图)
近日,由Intel与Flowy联合主办、海升集团、璞跃中国、后浪New、冠捷 AOC 协办的「技术开发者大会」,在北京东升科技大厦 AI 原点社区顺利举办。这场聚焦 AI 前沿技术与产业落地的技术盛宴,汇聚了近百位开发者、企业家与投资人参与其中,共同探讨 AI 技术走向产业的核心路径。
本次大会特邀多位行业领军者担任分享嘉宾——Intel中国区客户计算事业部边缘计算CTO张宇、Flowy创始人&CEO祁国良、中国信通院人工智能研究所工程师吴因佥、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数字中国 AI 项目负责人唐昕龙、后浪New 主理人/一级市场投资人王丹等,分别从AIPC技术突破、软件生态构建、商业落地实践等维度,深度剖析AI领域的最新进展与未来趋势,为在场观众带来了一场涵盖技术洞察、产业思考与生态展望的思想盛宴。
01Flowy祁国良:AIPC 引领生产力革命
(Flowy AI 创始人兼 CEO 祁国良,手中为公司的AIPC产品之一)
Flowy创始人兼CEO祁国良从市场趋势、技术突破、端侧优势、成本重构及生态赋能等维度,深度剖析了AIPC如何重塑生产力边界。
从市场来看,AIPC正经历从量变到质变的爆发。过去三年,全球PC年出货量稳定在 2.2 亿至 2.3 亿台,而AIPC年增长率超 70%,2024 年已占据整体出货量的 41%;预计 2025 年这一比例将飙升至 70%-80%,意味着多数电脑将迈入 AIPC 时代。祁国良谈到,“这不是简单的硬件迭代,而是像功能机到智能机的跨越 —— PC 将从‘计算工具’进化为‘懂你的智能伙伴’。”
技术突破是AIPC崛起的核心支撑。硬件层面,第一代支持AIPC的芯片算力仅 40 tops,如今已提升至 80 tops,2026年将突破 120 tops;大模型层面,从GPT-3.5向4.0演进,Deepseek-R1 671B模型、阿里千问 QWQ 等模型展现出 “知识密度递增” 规律,叠加摩尔定律,预计 2026 年端侧设备将具备运行大型模型的强大能力。
祁国良认为端侧落地的核心价值在于数据本地化与深度适配。用户的行为习惯、隐私数据无需上传云端,设备能更精准理解需求,成为大模型落地的“最后一公里”。Flowy基于Intel新一代算力芯片构建“AI OS”—— 通过操作系统层统一调度大模型,实现模型与硬件、应用与模型解耦,让开发者只关心业务逻辑,无需关注底层基础调用。
此外,祁国良谈到,成本重构进一步加速 AIPC 普及。尽管过去三年大模型 token 推理成本下降 90%,但复杂应用(如生成网页、代码)的云端调用成本仍居高不下(多数服务每日免费次数仅3-5 次)。而端侧部署可带来显著的成本优化——本地30B以上的推理模型能削减80%云端token成本,借助于最新的算力平台,本地部署30B模型已经从过去的20万-30万元设备成本降至5000元级别,671B模型从150 万-220万元降至 2 万元级别,这将激活大量被成本抑制的端侧需求。
正是基于对技术、产品、市场的深刻洞察,Flowy选择提供硬件适配、操作系统支持到 To C/To B 交付框架的全栈式解决方案,来降低开发门槛。祁国良举例,估值 2.5 亿美元的 AI 笔记应用Granola,通过 Flowy 平台仅需 2 人 3 天即可复刻。无论是否有编程经验,开发者均可快速构建专属 AI Agent,部署到笔记本、桌面算力中心等终端实现商业变现。
图:Flowy系统服务架构
“未来的电脑不应只是工具,而应是‘软硬一体的 agent’。” 祁国良谈到,Flowy提供的产品——开机即可通过对话框完成所有工作,结合本地数据与工作流程创造无限生产力。最终AIPC将释放“超级个体”潜力,“当电脑能理解你的数据、适配你的流程,每个人都能低成本构建专属 AI 应用,这才是生产力革命的核心。”
02后浪new王丹:边缘算力释放超级个体生产力
(后浪 New 主理人/一级市场投资人王丹)
作为一级市场股权投资人与 AI 研究员,王丹结合全球案例与行业观察,深入剖析了 AI Agent的落地趋势、工具革新对个体创造力的释放,梳理了 AI 时代生产力重构的底层逻辑。
AI 开发工具的快速迭代,正在颠覆传统软件开发模式。王丹强调,Cursor、Lovable 等工具的成熟,让 “小团队高效创造高价值应用” 成为常态,即所谓 “一人公司” 现象。比如17 岁高中生开发的减肥应用 Calory 日流水达 10 万美元,华裔 00 后艺术生从 “自动写邮件脚本” 迭代出 AICRM 项目并获融资 —— 技术门槛的消解,让场景洞察与行业经验成为核心竞争力。
在 AI 向端侧渗透的进程中,边缘算力的价值将不断放大。王丹的观察中,诸多案例都暗含了边缘算力的核心优势 —— 它不仅是技术突破的支撑,更是超级个体与企业实现 “低成本、高安全、强实时” 应用的关键。
边缘算力最根本的价值,在于打破 “数据必须上传云端才能被 AI 利用” 的桎梏,让终端设备能直接调用本地积累的全部信息。王丹观察到,个人与企业的核心数据往往沉淀在本地:会议记录、工作手册、客户资料、使用习惯…… 这些分散在电脑、硬盘中的 “碎片化数据”,正是 AI 理解用户的关键。
数据留在本地是边缘算力守护隐私的核心逻辑,而在此基础上,它更能实现 “不窥探却能学习” 的智能进化。王丹提到,用户最担心的莫过于 “数据被用于训练或泄露”,而边缘算力让 AI 的学习过程完全在终端闭环。
Flowy AI助手的 “本地记忆系统” 就是典型案例 —— 它会记录用户的会议参与人、沟通偏好、任务拆解习惯,但所有数据仅存储在设备硬盘中,既不会上传云端,也不会被用于其他模型训练。久而久之,电脑能 “悄悄” 补齐会议中缺失的信息、预判用户的下一步需求。
当 AI 能调用你的全部本地数据、在隐私保护下学习你的习惯,“定制化” 便水到渠成 —— 边缘算力让 AI 从 “通用工具” 变为 “专属助手”,专注于“个体需求” 上 —— 你的数据、你的习惯、你的偏好,共同塑造了 AI 的服务方式,别人无法复制,也无法窃取。正如王丹所言:“当 AI 能充分利用你的本地数据,学习你的思维方式,它就不再是一款标准化产品,而是属于你的‘数字分身’,实现 ‘yours is yours’。”
03英特尔张宇:满血版Deepseek模型在AIPC上的落地实践
(英特尔中国区客户计算事业部边缘计算 CTO 张宇)
Intel中国区客户计算事业部边缘计算 CTO 张宇深耕边缘计算领域二十余年,他结合自身经验,从人工智能发展的核心驱动力、Intel AIPC技术布局,以及与合作伙伴联合推动大模型端侧落地的实践展开分享,系统阐释了边缘计算与 AI 融合的技术路径。
张宇认为,2012 年以来人工智能的持续爆发,源于数据、算力、算法三大因素的协同演进。
数据端,以ImageNet 为代表的大规模数据集(千万级图片),为卷积神经网络等模型提供了训练基础,让“数据写代码”成为可能。算力端,超算能力从 1994 年的 1300 亿次 / 秒跃升至 2024 年的超 2 亿亿次 / 秒,提升超百万倍,支撑了模型训练与推理的效率跃升;算法端,2012 年卷积神经网络普及、2017 年 Transformer 架构提出,推动模型规模迭代至 671B的Deepseek-R1模型,能力持续增强,也对存储、计算资源提出更高要求。
图:Intel 酷睿系列芯片发展规划
针对Deepseek-R1 671B等大模型在端侧落地的核心难题,Intel与 Flowy 合作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落地方案。基于Intel Core Ultra第二代处理器,双方合作在算子和异构计算上进行了深度优化,在保证准确度的前提下,仅需要140GB普通内存存储即可完成在端侧部署满血版Deepseek-R1模型。
性能方面,Intel与Flowy采用异构算力分配策略,CPU处理存储密集型任务,并通过指令集优化矩阵运算,性能提升 22%,Deepseek-R1实测实现了每秒15tokens的输出;场景适配方面,优化后系统支持高效推理,可满足个人用户及边缘设备的需求,实现低成本、高适配的端侧部署。这为AIPC的应用空间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张宇表示,随着模型规模持续扩大,Intel将不断提升硬件的计算、存储与 AI 加速能力,联合生态伙伴推动更大模型在端侧的普及,让人工智能技术更快落地于个人设备与垂直行业,助力中国 AI 产业发展。
04AIPC Agent Store 揭牌

本次大会的重磅环节,当属 AIPC Agent Store 生态联盟的揭牌仪式。活动现场,Intel与Flowy主办单位代表,联合海升集团、璞跃中国、后浪 New、冠捷 AOC 等协办方负责人,在全场开发者的见证下完成揭牌 ——这一时刻不仅标志着首个聚焦 AIPC 智能体生态的聚合平台正式启动,更宣告了 “硬件 - 模型 - 应用 - 场景” 全链条产业联盟的成立。
据介绍,AIPC Agent Store 联盟定位为开发者与用户的核心连接枢纽:一方面,它将整合Intel的硬件适配能力、Flowy的开发工具等,为开发者提供从模型训练、应用开发到部署落地的全流程支持,让“开发个人专属AI Agent” 的门槛进一步降低;另一方面,通过聚合企业级、个人级智能体应用,为用户提供覆盖办公、教育、医疗、零售等场景的精选服务,实现 “即取即用” 的生态体验。
此次揭牌是 AIPC 生态从 “技术突破” 迈向 “协同落地” 的关键转折。在产业联盟的推动下,智能体技术将更快渗透至千行百业,让 “端侧 AI 赋能超级个体” 从愿景变为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