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时代的浪潮中,总有一些人选择逆流而上,奔赴最需要他们的地方。他们曾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军人。退役后,他们将军装穿在心里,将使命扛在肩头,在公益事业的漫长道路上,开始了新的“长征”。成都籍自主择业军转干部何龙、张义林、郭吉保,便是这条路上坚定的践行者,他们用不同的方式,书写着同样的忠诚与奉献。
在川西高原的广袤天地间,在康定市寄宿制学校的操场上,总能看到一个挺拔的身影带着孩子们奔跑、呐喊。他叫何龙,一位来自都江堰市的自主择业军转干部。当妻子徐燕在甘孜州康定市开启长达五年的支教生涯时,2011年退役的何龙也找到了自己的“新战场”——校园。这个选择看似偶然,实则必然,因为军人的本色就是到最需要的地方去。
这片“战场”没有硝烟,却关乎心灵与未来的塑造。他义务担任起康定市金汤片区、甲根坝片区寄宿制学校以及生古小学校的体育老师、军事教官、规范教育教官,甚至还是学校武术、乒乓球和羽毛球的教练。军旅生涯赋予他的纪律性、责任感和过硬的身体素质,在这里化作了春风化雨的教育力量。清晨的操场上,他带着760余名藏族孩子们练习队列,一声声响亮的口令,划破了山谷的寂静;午后的阳光下,他手把手教孩子们打乒乓球,那些小小的白色球体,在高原的微风中跳跃,成为连接心灵的纽带。他不仅传授体育技能,更将军人的优良作风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孩子们,让他们在运动中学会坚持,在团队中懂得协作。
何龙的公益版图,远不止于校园的围墙。他深知,教育的真谛在于知行合一。春秋两季,他带着学生们扛起树苗,走上山坡,亲手种下200余棵希望的树苗。他一边示范植树要领,一边讲解生态保护的重要性,让绿色的生命在高原扎根,也让环保的意识在孩子们心中萌芽。农忙时节,他的身影又出现在村民的田间地头,弯腰帮助采摘玉米、花椒,收种土豆和中药材。汗水滴入土地,情谊融入人心。这些看似简单的劳动,不仅缓解了村民的生产压力,更在潜移默化中教会了孩子们感恩与奉献。
他尤其关注那些家庭困难的孩子们。五年来,他个人捐款捐物价值5800余元,长期帮助15名贫困学生。更让人感动的是,他为4名孩子送去了整整40余套衣物,从抵御风寒的冬装到清爽舒适的夏衣,每一件都饱含着父亲般的关怀。当地群众不叫他“何老师”,更爱亲切地喊他一声“何教官”。这声称呼里,有对军人的尊崇,更有对亲人的信赖。他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是把军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化作了日复一日的陪伴与行动。在他身上,“退役不褪色”不是一句口号,而是用脚步丈量高原、用汗水浇灌未来的具体实践,诠释了“永远跟党走”最朴实的忠诚。
如果说何龙的战场在高原校园,那么成都市金堂县籍自主择业军转干部张义林的阵地,则在更为辽阔和艰险的法治边疆。1993年从四川师范大学入伍的张义林,曾在部队荣立个人三等功、带领集体获二等功的张义林,在2010年退役后,选择了一条常人难以想象的道路——投身“1+1”中国法律援助志愿者行动。这个决定,源于他对“为人民服务”誓言的深刻理解,也源于一名退役军人对社会责任的自觉担当。
自2020年起,他像一名法治领域的“戍边战士”,辗转于祖国的“无律师县”。从平均海拔4300米的青海省甘德县藏区,到塞外边陲新疆的于田县、阿勒泰市、伊宁县,他带着对法律的信仰,也带着维持生命的氧气瓶,走进了人迹罕至的高原牧区草场和偏远乡镇。这些地方自然环境恶劣,法律资源匮乏,群众维权困难,正是最需要法律阳光的地方。
在甘德,他常常一边吸着氧,一边耐心地为牧民群众解读法律条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抽象的法条转化为生动的案例;在于田,他深入基层,为当地政府依法行政提供专业保障,累计提出法律意见50余条,用专业知识守护着权力的规范运行;在阿勒泰,他参与庭审,据理力争,协助公检法机关纠正法律适用及定罪偏差6件,维护了司法的公正与尊严。近年来,他开展普法宣传近50场,将法律的种子播撒到上万名牧民、学生和干部心中;他承办法律援助案件120余件,为经济困难的群众挽回经济损失高达数百万元。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无数个重获希望的家庭。
志愿服务期间,获得法律援助的工伤员向张义林赠送锦旗。受访者供图
然而,这条奉献之路布满了牺牲的荆棘。2024年3月,正在新疆阿勒泰服务的张义林,突然接到父亲离世的噩耗。他星夜兼程赶回老家,却未能见到父亲最后一面。“忠孝两难全”的古语,此刻成为他心中最深的痛楚。处理完父亲后事,对家庭的愧疚与对边疆的责任在他内心激烈交战。那些夜晚,他常常辗转反侧,思考着自己的选择。最终,胸前的党徽和心中不曾磨灭的军魂给了他答案:服务地的群众还需要他,法治建设的使命还需要他。在父亲周年祭日,他写下祭文:“…儿在西部,法援边关;未及尽孝,愧疚难安…”字字泣血,却又句句铿锵。
他的坚守得到了最温暖的回应:服务期未满,伊宁县便早早发出续任邀请。张义林已郑重提交申请,希望继续留在那片需要他的土地上。从军人到律师,他用行动证明,军人守护的不仅是国土的疆域,更是人心的公平与正义。这份跨越时空的坚守,正是退役军人本色最好的诠释。
在成都青羊区的大街小巷,当夜幕降临,一块银幕、一台放映机、一群身着迷彩的“老兵”,便能汇聚起一片温暖的海洋。这支“老兵放映志愿服务队”的发起人,正是青羊区籍自主择业军转干部郭吉保。2011年从部队退役后,他抱着“做点有意义的事”的想法,积极参与公益事业,最终找到了用光影服务社区的道路。
2019年12月,郭吉保与战友陈元强牵头,组建了一支由20名退役军人组成的特殊队伍。他们脱下军装,却拾起了新的“武器”——放映设备。他们紧贴社区治理需求,将“坝坝电影”这一充满怀旧情怀的形式,打造为集爱国主义教育、党史宣传、国防教育、环保倡导和关爱帮扶于一体的综合志愿服务平台。这个创意既发挥了退役军人的组织优势,又契合了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截至2025年7月,这支队伍已累计放映电影400余场。无论是在社区广场、学校操场还是部队营地,当经典的红色影片或时下佳片在银幕上亮起,它不仅提供了娱乐,更成为凝聚社区、传播理念的纽带。老人们在这里找回青春记忆,孩子们在这里接受爱国主义教育,邻里之间在这里增进感情。但他们的服务远不止于放映电影,疫情期间,他们值守卡点、配送物资;平常日子里,开展义务理发、关爱孤寡老人等活动,累计志愿服务达380余场,服务居民超过35000人次。
郭吉保(左三)所热爱的老兵放映志愿服务队。受访者供图
郭吉保曾在部队从事宣传报道工作,荣立四次三等功,发表文章500余篇。这段经历让他深刻理解传播的力量,懂得如何凝聚人心。如今,他从记录英雄的“记者”,变成了服务邻里的“队长”,将宣传报道的专业能力转化为社区服务的创新实践。他所带领的老兵放映项目,先后获评2022年度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最佳志愿服务项目,青羊区“最具社会价值奖”,他本人被评为“2024年四川省最美退役军人”。
从军区空军的军事记者到社区志愿者,郭吉保完成了人生赛道的华丽转身。他说:“我们放的不仅是电影,更是精神,是温情,是''团结、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那一道道划破夜空的电影光束,正如他们不曾熄灭的军魂,照亮了社区的天空,也温暖了万千人心。在这个光影交织的舞台上,退役军人们用特有的方式,续写着为人民服务的新篇章。
三位退役军人,三条不同的公益路径,却指向同一个价值核心——服务与奉献。何龙在高原校园里播种希望,用体育和陪伴点亮孩子们的童年;张义林在法治边疆守护正义,用专业和坚守维护社会的公平;郭吉保在社区街巷传递温情,用光影和行动凝聚邻里真情。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军人的使命不会因退役而终结,忠诚的本色不会因时光而褪减。
这些动人的故事告诉我们,“退役不褪色”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融入血脉的信仰,是贯穿一生的行动。在高原、在边疆、在社区,在每一个需要他们的地方,退役军人们正以不同的方式延续着军人的职责与荣光。他们的公益长征,还在继续;他们的奉献精神,正在激励着更多人加入这场爱的接力。在这个伟大的时代,这些“最可爱的人”正在用他们的方式,书写着属于退役军人的光荣与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