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清晨的薄雾漫过木渎古镇的青石板路,苏州城市学院 “乌米薪火调研传创团” 的 10 名学子已带着设备穿梭在老街深处。这支由城市治理与公共事务学院组建的跨学科团队,于 7 月 1 日正式启动暑期社会实践,以 “记录非遗根脉、活化传统技艺” 为使命,在吴地山水间展开了一场关于乌米饭文化的青春探索。

千年工艺的当代解码
在吴珍堂非遗工坊的百年灶台前,传承人方伟锋向团队展示了 “九浸九蒸九曝” 工艺的精妙。“凌晨带露采叶,青石臼捣碎,这是老祖宗传下的规矩。” 他指着案台上泛着幽蓝光泽的南烛叶解释,苏州穹窿山的水土孕育出的叶片,经九次浸泡、蒸煮、晾晒,能让糯米自然染上琥珀色,这与市场上的化学染色有着本质区别。团队成员用摄像机全程记录下这一过程,把每一个细节都被纳入数字化档案。

乌米饭蕴含着江南地域的生活哲学。方伟锋的讲述揭示出更多文化意涵:道家“药食同源”的养生智慧、四月初八“阿弥饭”的民俗传统,乃至战国时期孙膑借乌米饭渡过困境的传说,皆使这道美食超越了单纯的饮食范畴。团队尤其记录了传承人提及的记忆——守候灶台熬煮叶汁的深夜,木甑中氤氲的草木清香,成为非遗技艺最为生动的注脚。
市场调研指向破局路径
午后的古镇游客如织,团队分成三组开展调研:商户走访组发现,30 家经营户中 90% 依赖景区客流,线上销售占比最高不超过 15%;问卷调研组对 100 名游客的抽样显示,18-25 岁群体占比达 88%,但仅两成人能说清乌米饭的制作原理;而在传播效果调查中,超半数年轻人表示从未在社交平台见过相关内容。
数据背后暗藏转机:88% 受访者支持开通线上购买渠道,76% 认为短视频是最佳推广方式,期待看到 “工艺揭秘” 和 “创新吃法” 的比例分别达 68% 和 67%。这些发现与团队预设的 “文旅融合 + 数字传播” 方案高度契合,为后续搭建线上平台提供了精准坐标。

传统与潮流的碰撞实验
古松园的砖雕门楼前,团队的短视频拍摄正酣。镜头从斑驳的砖雕缓缓推至传承人指尖的南烛叶,穿插游客品尝乌米饭的笑脸,最后以 “你知道九蒸九曝的科学原理吗?” 的互动提问收尾。三条分别融合 “非遗 + 养生”“民俗 + 美食”“传说 + 解谜” 元素的短视频,将严家花园的月洞门、山塘河的摇橹船等古镇符号转化为文化传播的视觉载体。
“用年轻人的语言讲老故事,才能让非遗‘破圈。” 指导老师张鹏远强调。团队计划在后续运营中,结合穹窿山的南烛叶生长环境调研,推出 “从山林到餐桌” 的系列科普,让非遗技艺从古镇走向更广阔的传播场域。
本次实践活动系苏州城市学院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举措。团队已完成二十分钟工艺纪录片素材拍摄工作,后续或将联合吴珍堂共同开发系列衍生产品,依托"线上传播引流与线下体验转化"相结合的模式,助力该非遗技艺实现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双重提升。当青春视角与千年工艺交汇,所激发的不仅是传播声量,更拓展了文化传承的创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