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8-29日,“2025中国企业出海高峰论坛”在深圳举行,本次论坛由凤凰网主办,雪花超高端系列品牌-醴首席赞助合作,中国企业出海全球化理事会联合主办,以“为开放的世界”为主题,旨在全球产业链深度重构之际,为中国企业搭建思想碰撞、资源对接、规则对话的高端平台,系统性破解出海难题,共探生态共赢转型路径。
阿联酋阿布扎比哈利法经济区KEZAD GROUP中国区代表&复星创富风险合伙人严林辉出席本次论坛,与凤凰网财经就中国企业出海中东面临的挑战展开对谈。

01.中东油价便宜、充电桩又不够多,混动车才是突破口
针对新能源汽车出海中东的情况,严林辉表示,客观来说,中东地区的电动车销量目前都不算高。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基础设施相对薄弱,特别是充电桩不足;二是当地油价便宜,约合人民币4.9元到5元一升,对居民来说用油车成本不高;三是中国企业在当地对电动车普及进行的市场营销宣传力度还不够。
他以迪拜中心区域为例,由于充电桩数量有限,经常可以看到十几辆特斯拉排队等待充电,这种基础设施的不足直接影响了电动车的普及率。
在严林辉看来,中国车企在中东市场的突破口应该是混动车型。混动车一方面因为带电而具备更强的智能化能力,另一方面又能使用燃油,更契合当地油价便宜但充电不便的现实情况。据其观察,国内新能源混动车里,在中东奇瑞的捷途Jetour、长安汽车、吉利等品牌较受欢迎,以中小型的SUV车型居多。
02.“中东王子”遍地,辨别真假有三招
严林辉曾表示,在中东核心资源掌握在王室或者财团手中,建议企业到中东可以建立合资公司,让生意更丝滑,不过也有出海中东的创业者提到,不少人实际上是打着王室或财团的旗号赚信息差。
“中东王子”遍地,怎么辨别真假?严林辉介绍,关键在于辨别其身份真伪和是否拥有决策权。他分享了自己的验证方法:第一步,通过官方网站等渠道核查其姓氏,例如阿布扎比最富有的家族姓“纳哈扬”,迪拜最富有的家族姓“马克图姆”,姓氏是重要的身份线索。
第二步,利用在当地积累的人脉资源进行内部打听核实,了解其背景。他介绍,可以尝试联系中国驻当地的大使馆和当地有正式职位的人内部了解下对方是谁,大概的决策权如何。
第三步,在实际交往中考察其调动资源的能力,例如询问对方访华是乘坐私人飞机还是民航商务舱,以此判断其真实实力和影响力。
此外,在他看来,付费尽职调查也是有必要的。严林辉表示,在中东谈合作,对方会拿出令人眼花缭乱的头衔,包括“王室顾问”“某某亲王特别代表”等,不能被头衔唬住,必要的法律和财务审查一步也不能省。委托当地知名律所,对潜在合作方的公司背景、股东结构进行调查,要求对方出示一些硬性文件,比如所在国商会的注册证明、公司执照,如果对方自称受王室授权,最好能提供由司法部门公证的王室授权书等。“靠谱的合作方通常不会拒绝配合这些审查要求,反而会觉得合作更专业”,严林辉表示。
03.一些企业在中东“闷声发财”
严林辉透露,不少中国企业在中东市场经营得非常成功,却异常低调,网上几乎看不到相关信息,“很多人不愿意让更多人知道,让这个市场立刻变成一个红海”。
他举例,深圳一家做充电宝的知名企业,在阿联酋市场做得很好,有一次他在吃饭时看到这家企业的运输车,透过玻璃窗就看到订单,数量不菲,但在网上没有任何报道。他介绍,在中东充电宝价格不低,他在迪拜商场Lulu超市购买的低端充电宝售价就达99迪拉姆(约200元人民币),“所以他们的利润是很可观的”。
04.很多中国老板花100多万雇人去中东试错,最后对方单飞
严林辉表示,中国企业家进军中东市场时存在一个普遍风险,高薪雇佣的开拓者可能利用企业资源试错后就单飞。他解释,企业常雇佣有留学背景、英语流利的员工负责初期开拓。开拓过程复杂,同时中东市场机会多且启动资金门槛并不高,一旦雇员发现可行商机,接触到当地寻求项目的出海资本,基于人性,很可能选择自立门户。
这导致企业前期投入巨大,比如4万以上人民币的月薪加上各种报销,一年付出的人力成本就超百万,实际上是帮别人试错和开拓了渠道——雇员用企业资金试错成功后单飞。因此,严林辉建议,派遣可信赖的核心人员负责开拓,并给予其股份以绑定利益,可以降低风险。在他看来,语言障碍可以通过雇佣翻译轻松解决,“信任”才是派遣人员开拓新市场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