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经历40多年的突飞猛进,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一些挑战也在不断累计。因此,一些结构性的调整势在必行,我们将与“外贸出口——地产基建”的旧增长模式挥手告别,转而拥抱“内需消费——研发创新”的新增长模式。
产业结构的转变正在与双碳战略、乡村振兴、共同富裕、助推实体经济发展,这些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宏大战略形成共振,并最终交汇到金融这一关键点上。金融的促进作用在很多政策中都得到体现,面向未来,金融机构正迎着时代的风帆而转。这就注定了新一轮的转型将是一项更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其覆盖面之广、影响范围之大、涉及要素之多都将超过以往。包括文化思维的数字化转型、业务的数字化转型、风险管理的数字化转型、客户经营的数字化转型、渠道管理的数字化转型、场景生态的数字化转型、综合治理的数字化转型等都将迈向新的阶段。
当前,金融机构正从多个层面修炼内功,以数字基建积厚成势。
一是全面加强数据能力建设
在保障安全和隐私前提下推动数据有序共享与综合应用。
二是搭建智能化平台
搭建业务、技术、数据融合联动的一体化风险管理中台、运营中台,全面激活数字化经营新动能。
三是探索数字化客户运营
推动从以产品销售为中心到以客户体验为中心的转变,搭建“全渠道、全客户、全场景”的全域营销体系,实现客户管理的一人一策、服务的千人千面。
四是建设开放共享场景生态
数字化让竞争和合作的边界变得模糊,银行之间的竞争,已经跳脱出单一产品或业务的竞争,变成了生态之间的竞争。金融机构对内构建协同进化型智慧金融,对外拓展开放共享场景生态,内外结合,联通技术、场景、数据等要素,为生态圈内各方提供共同演进的能力和环境。
五是扎实做好科技人才培养机制
决定转型成败的关键因素在于人才,面向数字化转型新态势,金融机构顺势而为,引育与数字时代相适应的人才。
数字化对于不同规模、不同阶段及不同区域的银行来说,扮演的角色并不相同,数字化分别发挥了基础支撑、局部优化、全面赋能、能力外溢的重要作用。而进入下半场的数字化转型的内涵将进一步丰富,数字化将推动金融服务变得更绿色、更普惠、更人性化。
展望未来,数字化不仅是“试金石”更是“磨刀石”,金融机构基于数字化更要超越数字化,才能在新发展格局下,切实发挥稳定器和助推器的重要作用。
在此背景下,作为中国金融数智化转型的赋能者,百融云创正以全新的姿态迈向2023年,将以更具创新的思维和产品,投入多层次、多场景金融数字化转型实践。对于步入十字路口的行业发展提供“指南针”,助力金融数字化转这艘巨轮乘风破浪、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