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十四五”的开端,传统的中医药应当走怎样的守正创新之路?答案就藏在一个个生动的实践之中。
2月28日,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和人民日报社健康时报联合主办了2021“两会健康策”系列直播活动,在中医药专场上,如何迎接全新的挑战,发挥传统的优势,成了与会者共同关心的话题。
身为天津同仁堂和宏仁堂两家有着百年历史的“中华老字号”制药企业的董事长张彦森明确提出:”做老品牌,不做老企业”,将压在肩头的老字号历史包袱彻底放下,成为中药创新之路上的典范。
在中医药界,经典名方开发利用不足,中药老品种的价格在招标中不断被压低,企业没有多余的财力投入产品二次开发是个普遍现象。这直接导致中药创新陷入“死循环”。
张彦森在“两会健康策”中医药专场论坛上表示:“中药没有传承和没有创新都是不行的。创新不能离开传承,传承不能忘掉祖宗给我们留下的经典名方,围绕经典名方要多做文章。”
天津同仁堂集团想出的破解之道就是抓住“循证医学”这个中医药的弱项加以强化,通过中成药二次开发和经典名方传承,迅速实现创新跨越。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在行业中最早提出“中医药要开展循证医学研究”的理念。天津同仁堂开展的“肾炎康复片”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研究,正是全国肾脏病领域第一个采用中成药与大剂量西药进行的临床对照研究。在中国工程院院士、“973”项目首席科学家陈香美的带领下,肾炎康复片早在2012年就启动了2220例循证医学临床研究,成就了这款独家的治疗肾脏病的中成药,成为天津同仁堂的核心大品种。另一款中成药“脉管复康片”也在2019年入选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医药现代化研究”专项。
“中医药要证明自己,就必须有数据、做试验。”这是张彦森的信念。宏仁堂药业的支柱产品“血府逐瘀胶囊”正是通过对经典名方二次开发、科学研究,才取得了突破。
“血府逐瘀胶囊”源自清代名医王清任《医林改错》中的“血府逐瘀汤”,有“活血化瘀第一方”的美誉。在张伯礼院士的主持下,该药从2012年起不间断地开展大品种二次开发,针对冠心病、心绞痛等心脑血管慢性疾病开展了循证医学研究。由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刘清泉教授牵头,开展了该药针对“气滞血瘀证”证候疗效及其安全性的临床评价,是全国首个采用证候类中药临床试验指导原则做上市后再评价的中成药产品,使其适用人群和治疗靶点更精准。
为了能让中药更贴近时代要求,天津同仁堂集团还在生产工艺上突破了以往的传统做法,代之以信息化、数字化的生产管理系统,推动传统中药、老字号企业创新发展。
张彦森意识到:“新的制药方式将推动监管的精准化。”过去监管部门按照西药的方法来监管中药,今天中药生产真正实现数字化、智能化之后,中药质量能更标准和稳定。这意味着未来的行业监管也将更有依据,自上而下促进行业优胜劣汰。
新时代需要新的中医药,既要做到“传承不泥古”,又要保证“创新不离宗”,才能真正践行对中医药工作的重要指示:“传承精华,守正创新”。这一点上,天津同仁堂集团为行业的创新进步,做出了自己的努力。